源起:從衝擊到使命的誕生
牧愛生命協會的成立,源於創辦人在2003年(民國92年)高雄市發生的一起十歲孩童親生案例所受到的衝擊。這起事件讓創辦人深感社會有許多可以做得更好的部分,因此在隔年(2004年,民國93年)毅然成立了牧愛生命協會這個團體。協會的願景是「將我心換你心」,旨在為生命提供有意義的連結與支持,如同將協會打造成長者的第二個家,並已建立起非常好的口碑,深受長者的信任。
牧愛服務:不僅是提供,更是連結
牧愛生命協會的服務宗旨非常明確:
• 連結社會:協會希望長者能走出家門,使用社區資源,透過參與課程、認識服務人員、老師及同伴,建立起支持性的關係。
• 延緩失能:透過課程參與,協會的服務方案能協助長輩活化腦神經系統,這對於延緩智能退化至關重要。許多長輩在過去的生命經驗中可能缺乏學習或與外界互動的經驗,甚至缺乏安全感,不習慣參與公共或社區活動。協會透過邀請他們參與課程,建立信任關係,鼓勵他們走出家門,適應團體生活,甚至主動關心他人。
協會提供的多元服務包括:
• 健康促進課程:針對白天能出門的長輩,協會會協調共餐夥伴提供午餐,確保長輩的營養均衡。
• 居家關懷訪視:對於生理機能較弱、無法出門上課的長輩,協會的輔導員和志工團隊會主動到家中關心他們。
• 社區小聚點活動:對於那些較保守、不習慣參與社團或課程,或習慣窩居在家的長輩,協會會利用訪視時間到社區中的小聚落,陪伴他們唱歌、進行簡單活動。唱歌特別能透過旋律和歌詞刺激腦部功能,對延緩退化有幫助。
共餐哲學:餵飽的不僅是胃,更是心靈
牧愛生命協會的「共餐服務」是其獨特的亮點,與傳統送餐服務形成了鮮明對比。協會曾接獲一位因疾病失業、子女不在身邊的長者求助,該長者對政府送餐服務感到不滿,認為送餐員只是放下餐點就離開,讓他感覺「像在餵狗一樣」。
有鑑於此,牧愛生命協會強調「共餐」的重要性。協會要求工作人員和志工與長者一同用餐,不僅提供精心規劃的菜單以確保營養均衡(許多長輩在家可能不注意營養,只求簡單吃飽),更重要的是在用餐過程中噓寒問暖,讓長者感受到陪伴與溫暖。正如一位長輩回饋,在牧愛共餐的感覺「遠比他自己在家裡吃飯來得好吃」。這正是協會推動共餐的核心出發點:在滿足生理需求的同時,更要滋養長者的心靈與情感。
團隊與志工:愛的共同體
牧愛生命協會的運作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模式,包括:
• 志工:志願服務是無酬的付出,他們在居家關懷、共餐陪伴中扮演關鍵角色。許多志工因熱情而加入,並在服務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幸福感和成長,學到許多做人道理與溝通技巧。
• 輔導員:專職在協會內部的工作人員。
• 方案社工:具有完整訓練背景,主要負責服務方案的管理與規劃,例如健康促進課程的協調、共餐夥伴的聯繫、居家關懷的安排等。他們是有固定薪酬的專業人員。
創立牧愛協會21年來,面對著巨大的壓力,包括經費、人力、組織管理以及政府補助政策的變化。儘管壓力山大,甚至達到「100、120分」,但因為有志同道合的好友們共同努力,以及付出後所得到的巨大幸福感,讓協會得以堅持下來。這種「天使不敢走的路,傻子往前衝」的精神,正是牧愛團隊堅韌不拔的寫照。
給年輕世代的呼籲
在現代社會,年輕人面臨巨大的考驗和壓力。牧愛生命協會也藉此呼籲年輕朋友:要珍惜此生,照顧好自己,學習良好的自我調節方式來應對壓力和情緒。同時,也要允許自己有機會去探索內心的渴望,累積資源,追尋更美好的人生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結語:
牧愛生命協會的工作,就像是為每一位長者編織一張綿密而溫暖的「生命安全網」。這張網不僅接住了他們身體上的需求,更緊密地托住了他們心靈上的孤寂,讓愛在陪伴與互動中,成為滋養生命的活水源頭。